近来,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施利锋副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ities线上首发题为“The decreasing hous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s cities”的学术论文(DOI:10.1038/s47-8)。该论文是Nature Cities初次刊登我校作为榜首完结单位的研讨效果。施利锋副教授为该论文的榜首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合作单位还有南京大学,德国宇航中心遥感数据中心和德国维尔茨堡大学。
与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化率较高的国家比较,我国的城市住宅并不缺少,反而呈现了城市住宅供给过剩的现象。在本项研讨中,作者提出了“住宅使用功率”这一概念,用以量化城市住宅供需之间的差异。详细而言,住宅使用功率是指在特定空间单元内实践寓居人口与理论最大人口容量之间的份额。根据这一界说,研讨团队构建了一个评价结构,该结构可以综合使用多源新式大数据,在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下对2010年至2020年我国各城市住宅使用功率做丈量。此外,该研讨还深化分析了2010年至2020年间我国城市住宅使用功率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演化规则,触及大街、城市甚至区域层面。
研讨发现,我国高度城市化区域的住宅使用功率自2010年以来呈现全体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84%下降至2020年的78%。在这十年间,住宅使用功率下降最显着的城市大多散布在在长三角北部和山东半岛区域,其下降起伏遍及在10%到20%之间。特别引人重视的是,相较于大城市,小城市的住宅使用功率下降更为剧烈。此外,研讨中一个意外的发现是,2010年至2020年间,坐落中心城区中心区域的老城区住宅使用功率也呈现了显着的下降。
施利锋副教授长时间致力于使用多源地舆空间大数据技能,深化辨认和量化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特征。本研讨是其前期一系列相关研讨的集成,前期研讨的阶段性效果已屡次在城市研讨范畴的威望期刊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上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