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群山间,蝉声此伏彼起,如织如缕。8月25日至27日,广东省矿产资源勘查院联合东华理工大学、核工业二九〇研讨所,在天然资源部华南花岗岩型铀矿户外科学观测研讨站展开了2025年下庄矿田铀矿科考活动。该户外站是天然资源部榜首批户外科学观测研讨基地,也是全国仅有的铀矿户外站。
下庄矿田是我国最早被发现、最具代表性的花岗岩型铀矿集区,曾创下三项”全国榜首“,为我国榜首颗的研发供给了67.3%的核燃料。现在,其浅部资源渐趋干涸,向深部“第二找矿空间”进军已刻不容缓。
十余名科研人员顶着酷日,深化粤北下庄矿田,对坪田、竹园头、大帽峰三大典型矿床进行“评脉问诊”。在我国核工业迎来七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此次科考为“强核报国”续写了新篇章。
在这三天里,科考队把讲堂搬进了大山深处。在坪田矿区,我们蹲下身子,手持地质锤和放大镜,一寸寸地敲凿岩石。花岗岩与寒武系的触摸线(“握手线”)清晰可见,矿脉好像夹心饼干般层层叠置。在竹园头矿区,犬牙交错的裂隙交织成“棋盘格子”,铀矿就藏在这一个个”棋子“之中。在大帽峰矿区,队员们从下庄岩体进入帽峰岩体,沿着102—石角围断裂带攀上爬下,初次提出了“帽峰岩体—矿田铀成矿”耦合新出题。
通过三天的户外实地“解剖”,汗水滴落在岩石上,一致也深深铭刻在队员们的脑海里:下庄矿田阅历了多期杂乱而有序的岩浆 - 结构 - 热液活动,深部仍具有宽广的找矿空间,值得持续深化探究。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联合科考为关键,充沛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及地勘单位的渠道优势,展开产学研深度协作,将”知道“真实转化为“资源”,把“潜力”实在转变为“产能”,用科学技术创新点亮深部的“铀”光,为我国核地质工作的下一个七十年增加底气。